Re-lab 共同創辦人 劉又瑄

6/7 跳脫框架,找尋其他的可能性(人生故事)

30歲以前的人生:不斷尋找選項以外的答案

從小就不喜歡在每個題目的選項上去作選擇,常思考有沒有更好或是更適合的答案,如果想不到那有沒有辦法去找到。

但也發現到如果想要做一些突破,必須了解既有選項的意義和內涵,才能開創自己的答案,必要的時候需要妥協,如考試是為了到更高的地方。

 

建立自己的學習方式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

高中考上北一女,打開了眼界,因為同學們都懂得去爭取,去找考卷上不存在的答案。例如:

  • 想要在校慶放煙火,就去研究為什麼不可以,然後找到方法去達成目標。
  • 校長的處事風格不被老師和學生認同,所以有一次作文題目就是如何當一個好校長。

 

但也有失望的地方,像是面對學習時,可以在同學身上受到不少啟發,雖然同學有源源不絕的好奇心和好勝心,但看不見大家是如何處理學習的,可能是因為單純透過考試制度或課表設計來單向學習。

 

體認到若想學更多東西,沒辦法對學校跟現行的教育制度有所期待。在教室裡找不到選項以外的答案。所以透過社團、看書、尋找學習管道,來建立自己的學習方式。

 

對於工作也覺得不是104上面既定的選項,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是結合想做的事情,並且幫助自己成為想要的樣子。

 

如何尋找選項以外的答案?

(1)列出目前有什麼選項:另一半、工作、晚上行程、學什麼等。

(2)傾聽心裡的聲音:做哪件事情是心甘情願的?

(3)承(2)如果沒有,你有沒有曾經面對過這種狀態? YES

→"好"的結果是用什麼方式處理,可以參考先前的方式。

→"不好"的結果則要把當下的方式刪除,並將剩下的看有哪些可探索的可能性。

(4)承(3)沒遇過這種狀態。思考此狀態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智慧做不到?如果我是另外一個人,那我會做什麼樣的選擇。

例如:

想像自己是愛因斯坦,愛因斯坦的名言:「如果有一小時解決問題,會用59分鐘定義問題。」

就會開始反思會不會其實一直想錯問題?

當找不到選項外的答案,記得跳脫框架去尋找。

 

摳摳心得

看完叉叉的分享,妳一定覺得她超叛逆的吧?(沒錯!事實就是如此~)

但也是因為這樣她才能夠找到自己喜歡也最適合自己的工作。

我們常常在面對問題就只想到YES或NO,但其實就像叉叉說的一樣,妳可以去找到其它選項。也像我之前在大大學院聽到作者史蒂芬.柯維的《第3選擇》一樣,面對任何問題,習慣依照「我」或「你」的方式來解決。因為不知道哪一方的方式比較好,所以都會有人覺得受傷或犧牲。這時不妨考慮第3選擇:超越「我」或「你」的方式,來找到更好的方法。

分享給總是選擇討厭選項的妳~

 

喜歡我的podcast分享

立馬觀看最新文章→關注部落格 假韓妞李摳

了解我的各種趣事→按讚FB粉專 李摳摳 + 追蹤IG @blogger_cocog

arrow
arrow

    李摳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